尊龙官方平台-尊龙最新登录首页 > 即时新闻 > 文化

“西迁精神”向西而歌

发布时间:2022-08-16 10:4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批青年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他们要在这片黄土地上建立一所新学校、筹划学科发展、培养西部科技人才……

  实现从0到1的跨越并不容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激励师生们的信念和誓言,有教师义无反顾地卖掉上海的房产,带头西迁;有学生踊跃随行,在简陋的校舍里迅速开展科研工作……交通大学的6000多名师生扎根黄土地,实现了中国式的“大树西迁”奇迹。

  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里,坐落着率领内迁西安的老校长彭康、中国电机工程专家钟兆琳、热能动力工程学家陈学俊的雕塑,每年的校庆日、清明节、国庆节等特殊日子,雕塑下总会摆满鲜花。

  “一直都有人记得他们,永远都记得。”西安交大建筑学专业硕士生郑睿每每想起这个画面,总会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西迁精神永远和师生们同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激励着千千万万名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坚守一方热土,撑起一片蓝天

  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本西迁人的“爱国语录”中记录下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铮铮誓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远进行时”……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年不断努力和奋斗支柱”。西安交通大学有一支被称为“三秦楷模”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电信学部教授徐占伯就是其中一员。2017年,徐占伯放弃了美国巨头互联网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回母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在他看来,交大学子是在西迁精神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正是因为西迁老教授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青年科研人。

  把基础研究和学科做好,就要有脚踏实坐“冷板凳”的耐心。对于扎根西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西迁精神还包含着科研人为国家科学发展所做的创新和努力。

  前不久,由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打造的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建成投用,这是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在团队创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的带领和影响下,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克“卡脖子”技术。

  长期以来,团队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尽管管晓宏已年近70岁,但他坚持和团队成员前往科研项目一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

  曾经,为了完成一项前沿研究,徐占伯和团队成员十几人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里,日复一日进行科研工作,虽然艰苦却又充实,徐占伯觉得心里是踏实的,未来的日子充满光明。

  西迁精神跨越时代在师生间传递着,他们作出同样的人生选择,站在同样的讲台上讲述着相同的故事。徐占伯在课堂上经常会讲西迁老教授的故事,他觉得只有真正提高青年科研人的格局和追求,把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才能源源不断为西部提供更多的创新科技人才,实现西部发展。

  “或许我们与老一辈西迁人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新时代需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解决新问题。”徐占伯说。

  成为西迁精神的“新传人”

  “西迁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相结合”“西迁告诉我一个道理,国家强盛需要我们永不停歇地奋斗”……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新时代青年感人至深的话语。2018年,西迁博物馆建成开馆,这里记录下的是老一辈西迁人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开启的是一段交大青年学子的乘风破浪之旅。

  “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当然要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郑睿是西迁博物馆学生志愿讲解员,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筑梦社)副团长、西迁精神宣讲队队长,曾经的一次博物馆讲解员招募活动让她与“西迁精神”结缘。如今郑睿讲述西迁故事已经3年多了,西迁精神早已成为她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梦想的坐标。

  郑睿在西迁博物馆进行了100多场志愿讲解、面向社会单位以及中小学进行过几十次宣讲,每一次演讲稿都被她用五颜六色的彩笔标注出密密麻麻的知识点。郑睿喜欢搜集西迁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和小细节,她在原稿件的基础上进行5倍的扩充,最终才形成自己的宣讲稿。

  让郑睿印象很深的是,西迁过程中,学校最年轻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热能动力工程学家陈学俊的故事。当年,陈学俊举家来到西安,交大新建校区还是土路,陈学俊的女儿哭着说:“花裙子上溅满了泥点。”这个小故事就像一场电影一样在郑睿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她也在思考如何让小朋友明白西迁的意义。

  “孩子不懂什么是西迁、什么是伟大的事情,等他们长大之后才明白西迁人是作了多么伟大的决定。”后来,郑睿去往小学宣讲时,经常把“西迁”比作“搬家”,她会告诉小朋友:“那个地方没有家里条件好,但你们在那里用功读书,未来就会因为你们而变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刘源是学生微宣讲团指导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他经常会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中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讲为何西迁,为何这会成为一段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内涵,60多年前的交大人是如何做到的,面向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又该做些什么……刘源印象很深的是,经常有学生在课后向他分享在校园里偶遇西迁老教授的激动和兴奋、听到西迁故事所受的震撼,“对于交大学子来说,西迁精神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语言上的表述,他们明白这就是发生在自己校园的故事”。

  开启“二次西迁”新篇章

  2020年12月31日,对于交大师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西安地铁5号线的“西迁号”主题列车开始试运行。这趟连接起西安交大兴庆校区、曲江校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列车,开启了新时代师生的“二次西迁”之旅。

  作为地域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地处咸阳与西安之间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和科技创新人才。在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锐看来,这将为解决中西部科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贡献交大青年的力量。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响应祖国“一带一路”建设号召,为西部科技发展贡献青年力量,是新时代西安交大学子的使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迁精神的内涵,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一门叫作《西迁精神与大学文化》的思政课,结合党史、校史、“西迁精神”,讲述着“天边”和“身边”发生的西迁故事。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度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时代要求和践行路径,不仅仅只是表现小情感,更要体现大情怀。”韩锐觉得,在新时代下讲“西迁精神”就要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真正明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的意义,才能够有更加清晰的人生定位和方向,进而学会适应时代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实现情感共鸣?如何更加生动地还原西迁老教授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西北黄土地上的故事?如何让西迁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在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很多师生在用青春的力量让“西迁精神”扎根在每一名学子心中,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近年来,西安交大打造了纪录片《西迁纪》、广播系列剧《大树西迁》、原创广播音乐剧《西迁西迁》、长篇报告文学《西迁人》、学生原创话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原创歌曲《梦朝远方》以及主题油画展……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王方舟是《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的主演,在剧中他饰演西迁教授陈志鸿(化名)。对于王方舟来说,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纪那段波澜壮阔的西迁历程中,体会着那个时代的青年关于“抉择”的人生课题。

  是否要从上海迁往西安?远在上海的母亲病危,如何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取舍?面对新的历史环境,要不要重返上海?面对环境的未知和条件的艰苦,剧中人物陈志鸿发出过数次青春疑问,却一次又一次地作出留在西安的决定。伴随着剧中人物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王方舟也收获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成长。

  “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这是话剧结束时青年演员喊出的铿锵誓言。在王方舟看来,一次又一次的演出可以落幕,但新时代青年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深入情景,方能体会到西迁人的伟大,当大家举起右拳一起宣誓的时候,那是一种惊涛拍岸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