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山路,陡峭的崖壁,车子在两山之间沿着金沙江疾驰。山上一片荒芜,没有一点绿色,热浪滚滚而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得荣,这个因阳光充足而有“太阳谷”美誉的地方。得荣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南大门”之称。
得荣县瓦卡镇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位于金沙江东岸,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隔江相望。镇上随处可见的三角梅,火热地盛开着,仿佛在热烈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山边有很多仙人掌傲然挺立着,它们粗壮而高大,仿佛一个个卫士在保护着这座小镇。
图为隔金沙江相望的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 摄影:邹慧
图为瓦卡镇路边盛开的三角梅 摄影:邹慧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民间车模技艺体验基地。基地一层是工作区,一位师傅正在全身心制作木质生活用具,丝毫没有察觉我们的到来。于是没有过多打扰,我们径直来到二楼展品陈列区。藏族民间车模技艺传承人格绒次仁的儿子洛绒次仁拿起一个木碗,脸上露出朴实而腼腆的微笑介绍道,“这些都是选用树瘤制作而成,一般选用鹅掌木、杜鹃等15类树木,因为直木容易裂开。为了用具不裂开,处理后的树瘤煮水后需晾干五至六个月,一个木碗制作工序可能要长达半年才能完成。此项技艺在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四代,我们要做就做好一点。”洛绒次仁大哥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人愿意来传承学习这份技艺,有更多人喜欢他们制作的这些木质生活用具。
图为师傅正在认真制作木质生活用具 摄影:邹慧
图为展陈的各式各样木质生活用具 摄影:邹慧
随后我们来到一块田间阴凉处,旁边是大片的赤霞珠葡萄基地。微风阵阵,核桃树下有四位村民在聊天,他们即将表演学羌。“学羌”也称“情舞”,是流传于得荣县瓦卡镇的一种民俗舞蹈,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羌采用无伴奏、无道具的踏歌形式,跺脚与踏脚相结合,皮靴在地面上发出整齐的声响,极其欢快振奋人心。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脚步声,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一个秋收之夜,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着、唱着、笑着……一位大叔肚子大大的,跳起学羌来却很豪迈。跳完后,他边脱皮靴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今年六十多了,还能跳几年呢,我们今天聚在这里是缘分,希望你们以后有机会还来看我们跳舞啊!扎西德勒!”另一位大叔也给我们介绍起了学羌,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过此地,学羌是先辈为了欢迎文成公主而创作的舞蹈,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当天得荣的天气有30℃,还好这片阴凉下有清风徐徐,大家穿着皮靴,大叔们戴着皮帽,阿姨和妹妹也都胸前佩戴噶乌、身穿百褶裙和外套,歌声悦耳、舞步轻快,内心更是热情似火,朴实纯真的笑容深深打动着我们。
图为跳完学羌后喜笑颜开的村民们 摄影:邹慧
最后我们来到了得荣红军长征陈列馆。陈列馆建在山上,馆中设有红军长征在得荣专题展陈,分为序厅、“战略转移 西征入川”“红二转战 得荣荣光”“会师甘孜 北上抗战”“长征精神 得荣力量”和尾厅六个部分。经讲解员次仁志玛介绍,第二单元“红二转战 得荣荣光”为该馆重点,展现了1936年5月7日,由贺龙元帅率领红二军团长征抵达得荣境内时,和老百姓发生的鱼水情深的故事,以及一些留下的红色遗迹资源。扎纳亚山口战斗,四师参谋长汤福林英勇牺牲,是红军长征在甘孜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牛圈边上的支委会”“下拥军民一家亲”等红色故事广为流传。
图为依山而建的得荣红军长征陈列馆 摄影:邹慧
陈列馆的北侧山崖上,深深烙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岩旗,红艳艳极其醒目,面积为1936.57平方米,这个数字是为了纪念红二军团1936年5月7日进入得荣。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岩体军旗,于2023年3月通过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为“修建于岩石上的最大旗帜”。这面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以岩旗的形式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她将永不褪色,高高飘扬在这崖壁上,飘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岩旗附近有座桥,听当地老人说,红军经过时贺龙元帅说今后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桥,解放后在贺龙元帅所指的地方修了桥,取名“贺龙桥”。
图为中国工农红军岩旗和横跨金沙江的贺龙桥 摄影:邹慧
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有学羌、九步锅庄等,这里的工匠耐得住寂寞、回归自然,有传承至今的车模技艺,这里的人们牢记历史砥砺前行,有多处红色遗迹。这座小城在2013年地震重建后,抓住机遇,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这里孕育着太多文化和“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欢迎大家来得荣!(中国西藏网 记者/邹慧 莫干措)
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