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青山不负有心人——天祝县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观察之二-尊龙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 2024-05-13 09:12:00 来源: 甘肃日报

  夏日的天祝大地,苍茫林海衬托巍峨雪山,蓝天白云伴着广袤草原,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日四季”的独特气候,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

  六成多的国土面积位于祁连山和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对于天祝这片土地来说,绿色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天祝县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把生态立县作为“命根子”,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巩固拓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成果,护林、治水、改善生态环境,在华锐大地上画下一笔浓浓的绿色。

  如今,全县林木绿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34.61%、84.66%;国控、市控断面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县域内水质优良率100%;河湖长制工作获评国务院督查激励县,金强河创建为首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青山依依 厚植生态底色

  一大早,天祝县华藏寺镇华藏寺村的村级林长张晓君就穿上工作服,与同事一起踏上了巡林的道路。当天,他们不仅要完成辖区的巡护任务,还要到林区周边农户家中宣传护林防火知识。

  “每天除了正常巡护,还要对林区内树木健康生长和病虫害等情况进行记录。”作为1.1万多亩林地的负责人,张晓君深感责任重大。他说,防火防虫、防盗采滥伐,监测区域内野生动植物,一丝一毫都不敢含糊。

  天祝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处,林草资源管护责任重大。

  自林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天祝县充分利用宣传标语、广播、短信、公开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林草资源保护各项方针政策,建立“林长制公示牌”,选聘1513名生态护林员,建立了全县林草资源“一张图”动态监测系统,各级林长巡林达到1.43万次,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森林草原资源管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让祁连山天祝段每一片森林、每一片灌木、每一片草原都有人管护。”天祝县林草局局长唐培皇介绍,2023年以来,天祝县完成人工造林5990亩,通道绿化61公里,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完成草原恢复治理67万亩,最大限度扩大造林绿化面积,增加绿色资源总量。

  近年来,天祝县坚持生态立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在扩绿上务实功求实效。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导向明确、多元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400公里风情线建设等工程为重点。

  “‘十四五’以来,全县完成人工造林2.3万亩,草原综合治理128万亩,林木绿化率34.6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4.66%,造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唐培皇说,这是全县群众积极性最高、建设标准最高、造林规模最大、资金投入最多、造林质量和绿化效果最好的时期。

  天祝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森林资源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和发展十分困难。

  为此,天祝县打造专群结合的森林草原资源管护机制,实行林草网格化精细管理,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公益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草原综合治理“五大工程”,继续保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纪录。

  通过全面落实草畜平衡政策,天祝县草原禁牧面积16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427.11万亩,在守牢生态底线的同时,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目标。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让昔日难觅行踪的野生动物也频频“亮相”:濒危珍稀动物雪豹现身马牙雪山,高原精灵岩羊成群出没峡谷草原,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辖区筑巢……

  “随着生态持续向好,保护区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斑叶草、冬虫夏草等分布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古城保护站的管护人员说,通过封造并重、培育保护并举的综合治理,有效促进了祁连山保护区天祝段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

  数据显示,天祝县内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8种,其中ⅰ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2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其中ⅰ级国家保护植物1种,ⅱ级国家保护植物7种。

  绿水绵绵 打造美丽河湖

  天祝县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会地带,境内有大小河流93条。全县自产水量12.9亿立方米,过境水量38.8亿立方米。

  在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种植户春耕夏灌不再为水发愁,金强川灌区水源保障工程的实施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金强川灌区水源保障工程通过应用自动化液压控坝技术,建成引水首部枢纽,破解了高寒山区地表水冬季结冰、饮水困难,渠首水位变幅较大、供水稳定性差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冬季供水保障能力,保障了区域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用水。

  近年来,天祝县构建以河湖水系为重点的防洪抗旱水网、清水生态网、水资源配置网,将河、库、塘水系和农田灌溉网、渠系联通,实现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联控联调,着力解决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难题,全力保障生态、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区域水网建设初见成效。

  “水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更是幸福生活的底色。”天祝县水务局局长卢建庆说,正在建设的干渣子调蓄水池项目,设计库容706万立方米,总投资4.8亿元,建成后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障率,使6.03万亩农田得到适时灌溉,同时可将金强河水引向松山镇,彻底解决松山镇常年缺水问题。

  目前,天祝县建成万亩以上灌区4个,灌溉面积达到26.14万亩。

  傍晚的天祝县城,黄河一级支流庄浪河穿城而过,在当地人口中,这条河有个更美的名字“金强河”。

  夕阳下,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宽敞的河道两侧,生态护岸上的小草已经泛绿,护栏外新铺设的健身步道上市民三五成群。天祝县水务局河湖中心主任拉宝库正和同事一起沿岸巡查。

  “最近降雨较多,我们定期检查一下河道状况心里踏实点。”拉宝库说,以前的河道里垃圾成堆、河水浑浊不堪,近几年,天祝县健全“县上抓河湖、乡村盯溪流、全民护绿水”工作机制,推行河湖长“一看水、二查牌、三巡河、四访民、五落实”工作法,金强河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21年开始,天祝县实施庄浪河天祝段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严格落实常态化巡查和系统化治理等管护措施,目前40公里可治理段已经全部完工。随着天气转暖,鹮嘴鹬、赤麻鸭、花脸鸭、孤沙锥等鸟类频频现身,在河水中嬉戏觅食,平添几分生机与活力。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我们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卢建庆介绍,天祝县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文化建设,深入实施“五赋两转一打造”工程,推动河湖“赋魂、赋文、赋美、赋能、赋制”,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转向“有能有效”,打造全流域美丽幸福河湖。

  随着天祝县河湖长制工作不断深化,当地河湖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金强河创建为首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大通河(天祝段)创建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连续5年被武威市考评为优秀等次。2022年,天祝县获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督查激励,也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沿黄县区。

  乡野锦绣 逐梦幸福生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天祝县把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林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促进生态美与群众富有机统一。

  “五一”假期,天堂镇天堂村村民李桂花家的农家乐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依托天堂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优势,李桂花和丈夫冯贵录在政府支持下开办起农家乐。

  跟着人群走进小院,2层15间房格局的小楼被李桂花收拾得井井有条,餐厅、客房、暖廊、花园一应俱全,不少游客拿出手机在客厅门口“天堂第一家”的匾额下留影。“爆炒土鸡、手抓羊肉,面条米饭想吃啥都有。”丈夫负责接待游客,李桂花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把里里外外招呼得稳稳当当。

  自从吃上“旅游饭”,夫妻俩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李桂花腼腆地说:“好风景好环境给咱带来这么多客人,我们就得像招呼亲戚一样接待人家!”

  天祝县坚持生态建设与绿色富民相结合,在华藏寺、西大滩、天堂等乡镇大力推广“林下养殖 藏家乐”和“草原天然氧吧 帐篷城”等创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旅游 林药、林菜、林菌、林禽、林畜”等林草产业,全县发展农(牧)家乐89家,实现增收2.2亿元。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天祝县将祁连冰沟河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抓喜秀龙帐篷城等文旅林草融合经验作为模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健康养生等新业态,辐射带动全县19个乡镇形成各具特色的林旅产业品牌,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

  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造福民生中,天祝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最优选择。让群众走出地质灾害隐患区、走出保护区,搬进新房、搬进安全房,为他们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让大家安心过上好日子。

  从“忧居”到“优居”,松山镇达隆村共有87户群众搬进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房。走进村民刘武的新家,家里有清洁能源暖气、卫生间、热水器、无线网,屋外是干净的水泥路,各种绿植生机勃勃。

  “从山上到山下,从旧屋到新居,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心境。”刘武高兴地说,有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以后就可以安心赚钱了。

  天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文辉介绍,天祝县结合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推进整村、整组、整山头、整沟壑、整流域搬迁,计划5年内实施搬迁5101户18457人,已完成搬迁1566户5551人,今年计划实施搬迁1015户3451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每一个安置点,供水安全、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改厕改暖、污水处理全部到位,展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土色土香”的特色风貌,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政府按照“基础配套项目跟着搬迁安置点走”的原则,将安置点基础配套项目与全县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配套水电路、围墙大门、清洁供暖及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生活好、能融入”的目标,群众参与搬迁的积极性也逐渐提高,从原来“要我搬”转变为现在“抢着搬”。

  高质量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以绿打底,天祝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县建成美丽乡村115个,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市级和美乡村7个,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清洁村庄行动典型案例……

  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的天祝县城乡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城市居民推窗见绿、出门亲水、一步进园,乡村沃野山清水秀,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秀美的风景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钱景”。

(责编: 于超 )

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