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西藏不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高原非遗焕发新活力-尊龙官方平台

发布时间: 2024-06-09 10:33: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上百种大小不一的锻铜工具摆在手艺人触手可及的地方,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打破了村落清晨的宁静,日落时又复归寂静。这是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孜东村的手艺人日复一日忙于铜器锻制的场景。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的南木林县,至今仍然保持着较完整的文化生态。南木林县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这里有蓝色面具派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的湘巴藏戏传承,也有土布加谐钦等仪式性较强的传统歌舞表演赓续,特别是拥有上百年传承的艾玛乡孜东村民族手工技艺。2008年,孜东铜器金属锻制技艺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依靠国家和自治区诸多政策红利,孜东村大力传承孜东铜器锻制技艺,致富增收,让祖辈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今年年初,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命名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率先成为首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

  在西藏有序推进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孜东”现象并非特例,它是西藏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的成果之一。近年来,西藏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文化部门的不懈努力,使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健全,保护方式日益多样,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赋能乡村振兴作用初显。

  数据显示,西藏已建成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涵盖非遗10大类,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个,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同时,先后命名5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9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8个非遗特色县乡村,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2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民间藏戏队已发展到153支,30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竹编技艺是林芝市墨脱县门巴族群众的“绝活儿”。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利用农闲时间编织竹器,在守护传承民族技艺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门巴竹编技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今年年初,西藏公布了首批10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3个非遗特色县乡村、5个非遗旅游景区(点)示范点名单。其中,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巴登村又凭着墨脱门巴竹编技艺,成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落。

  巴登村党支部书记新生表示,作为当地特色,竹编技艺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手艺。今后,我们一定要将这门技艺继续发扬光大。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自治区级层面公布非遗工坊、非遗特色县乡村、非遗旅游景区(点),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和管理,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西藏共设立非遗工坊173家,直接吸纳脱贫人数2324人,带动就业人数5738人,年均收入3.7万余元。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离不开经费保障。长期以来,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分级分类保障机制,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区非遗保护资金13429.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7476万元,自治区安排5953.9万元;“十四五”期间,截至当前,已安排910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4305万元,自治区财政安排4800万元。

  同时,西藏还着力强化非遗保护传承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迈向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西藏全面启动“西藏非遗系列丛书”和音(影)像制品的出版工作,出版普查成果书籍和音(影)像制品近百种;积极开展高龄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藏北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高龄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近3000小时录制,开展高龄藏戏戏师及专家抢救性记录工作;用文字、照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完成3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记录工作;力推西藏非遗项目频频亮相国内各大展会及节庆活动,提升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见度、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国家、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推动西藏非遗系统性保护。在利好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西藏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努木介绍,“西藏非遗技能越来越能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这不仅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生态现象,让非遗在西藏焕发了新活力。”

(责编: 常邦丽 )

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尊龙最新登录首页的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江南”林芝“零距离”展示多彩非遗

    8日,西藏各地迎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围绕“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 [详细]
  • 近日,记者专访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努木,深入探究了西藏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这些珍贵的非遗如何在雪域高原上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 罗珠巴松:唐卡创作不能离开大众

    昌都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罗珠巴松出生在唐卡世家,是嘎赤派大师乌钦·敦德拉松的后代,他自幼学习唐卡,7岁启蒙,8年筑基,19岁独立创作,21岁收徒,31岁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41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详细]
网站地图